文商期货配资 1949年毛泽东点将陈正人,出发前交代要活捉此人:20年的账该算了
“1949年4月15日夜里十点,北京香山,毛主席笑着抬头:‘正人同志文商期货配资,这趟回乡,顺手把肖家璧捆回来吧,二十年的血债到了结算日。’”陈正人点头,“保证完成任务。”一句对话,拉开江西剿匪的帷幕。

那一刻,北平城外春寒料峭,解放军大军正跨江南下,形势大定。可在主席眼里,还有一根刺——肖家璧。很多干部疑惑:山沟里一股土匪,至于主席亲口点名吗?答案藏在井冈山的旧账里。
时间拨回1927年秋收起义后。毛泽东率部路过江西遂川大汾,准备向井冈山转移。黑夜里突然枪声四起,埋伏的“靖卫团”猛烈扫射,红军七十余人倒在血泊中。策划者正是肖家璧。多年后毛泽东回忆:“那一夜,部队差点断根。”这种记忆,怎么可能放过?
说到这里,必须交代陈正人与江西的渊源。1885年生人的肖家璧是遂川乡绅,出身书香,却骨子里全是掠夺基因;而1910年出生的陈正人,同样来自遂川,却把青春投向工农。两条命运曲线,从小镇延伸到共和国核心,又在1949年形成交叉,颇具宿命意味。

陈正人年少丧父文商期货配资,尝遍豪绅白眼,自述“七岁起便知世道炎凉”。16岁参与学生运动,20岁领导万安暴动,21岁被毛泽东举荐为遂川县委书记。从那时起,陈正人便成了井冈山“自家人”。相反,肖家璧一边勾结国民党,另一边向百姓收“保甲钱”,湘赣边群众称他“活阎王”。两人代表的,正是新旧两条道路。
毛泽东真正看重陈正人,不仅因为个人情谊,更看中他动员群众、穿针引线的本事。井冈山立足之初,毛泽东派陈正人去做王佐、袁文才的工作;到东北决战阶段,又让他守吉林,筑牢后方。主席口中的“好笔杆、好嗓门”,不是夸张。

然而,因为肺病,陈正人多次与前线擦肩。1932年险些病殇,后送福音医院疗养;长征也被组织留在南方坚持游击。一来一去,他与肖家璧的梁子越结越深。井冈山失守时,肖家璧砍人、放火、剥皮,甚至将陈正人老母活活凌虐——血债就此写进家谱。陈正人曾私下说:“肖不除,遂川难宁。”
话题再回到1949。华北局刚开完会,毛泽东点将:“江西必须要熟人去,陈正人最好。”这是政治判断:江西是早期革命策源地,派本地出身的省委书记,既能安众心,也能清历史账。同行的周恩来附和:“地方情况复杂,熟门熟路更可靠。”
到了南昌,前方捷报不断。解放军第48军、142师已经横扫赣西文商期货配资,但帅气的贺晋年仍皱着眉——肖家璧没抓到。陈正人拍板:抽出425团专门围山剿匪。425团是当年井冈山31团的后裔,对这桩旧账再熟悉不过,战士们嚷:“不给老乡报仇,不回连队!”

接下来是拉网式搜山。肖家璧惯例躲进深山,口出狂言:“解放军有千军万马,我有千山万岭。”说白了,他继续老套路:靠山地阻击、靠谣言威吓群众、靠隐蔽补给维生。425团没有硬碰,而是先做群众工作:封锁要道,夜间宣讲,用事实告诉老乡——南京已倒,国民党回不来了。情报一断,弹粮就断。短短十多天,肖家璧几乎啃树皮充饥。
9月18日夜,425团在遂川湖坑一线布网。凌晨两点,一营九班巡逻队在灌木丛发现三人翻找野菜,为首者脚穿皮靴、手握盒子枪。哨兵喝令:“不许动!”对方愣神半秒,转身狂奔。几声短促枪响,子弹击碎树枝,皮靴跌落山坡。追击组赶到,一个灰头土脸的家伙被按倒在地,正是肖家璧。被反绑时,他还喃喃:“早知如此,当年应跑去台湾。”没人理他。

11月11日,遂川万人公审。陈正人站在台下,看着受害者家属排队控诉。有人举起沾血衣衫,有人把被毁的家谱当证据。整整两个小时,肖家璧低头不语。最终判决:死刑,立即执行。枪声落下,百姓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喝彩。陈正人没有多停留,他还有土地改革、复员安置大把事务。行前,他只对警卫说了一句:“井冈山,该真正安静了。”
多年后,研究党史的人常惊叹:解放战争尾声为何还要花力气抓一个地方土匪?答案很简单——人民军队不靠屠戮立威,却必须替百姓讨回公道;革命不仅要推翻旧政权,更要清除旧秩序里滋生的。肖家璧被处决,不仅终结个人恶行,也宣告一个压榨农民、绑架乡村的黑暗模式彻底破产。
毒瘤
写到这里,难免生出一点私人感触。历史往往把大事件写进教科书,却把小人物的血泪留在山谷。毛泽东点将陈正人的背后,其实是不愿让那段血债被“胜利”淹没。政权更替只是开始,唯有伸张正义、抚平创痛,才能让新的政权立得住、立得稳。

江西遂川,如今田畴似锦、烟火平常。夜幕低垂时,村里的老人偶尔提起那一年秋夜,眉头仍会微沉。但他们很快笑说:“后来再没土匪啦。”这句朴素话,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分量。
高升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大御优配 高温天气推升用电需求 欧洲天然气价格止跌回升
- 下一篇:没有了